首頁  |
2023年07月23日   星期天

泉州古跡名勝賢人 (連載十一)

2022-08-05 09:04:10 來源:泉州品牌發展中心

江口碼頭

      南宋地理名著《諸番志》的作者趙汝適為宋太宗八世孫,于嘉定十七年(1224年)提舉泉州市舶司,寶慶元年(1225年)兼權知泉州,接著兼知南外宗正司。《諸番志》成書于寶慶元年,是他任職泉州時所寫的一部關于海外地理與文化的專著,記錄了與泉州有貿易關系的58個地區、族群、國家的狀況,東至日本,西至東非索馬里、北非摩洛哥及地中海東岸國。

       在該書的前言里,這位宋室宗親竟宣稱,不了解海外風物是君子的羞恥:“山海有經,博物有志,一物不知,君子所恥。”到了14世紀初期,泉州還出現了依據親自參與的海外探險寫出的游記。至順年間(1330-1331年),年僅20歲的汪大淵首次從泉州搭乘商船出海遠航,經過內南海、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印度半島、阿拉伯灣、波斯灣、亞丁灣、紅海、坦桑尼亞,于元統二年(1334年)返回泉州。至元三年(1337年)到至元五年(1339年)期間,他又出海遠行。汪大淵的兩次遠航探險總共歷時8年,航程數萬里,到過220多個國家和地區。至正九年(1349年),他出版了《島夷志略》。

      汪大淵的第一次遠航比哥倫布最早的環球旅行(1492年)早161年。在西方“發現”東方之前,中國已經有了一種基于貿易和商業的世界眼光。這似乎意味著現代性——商業主義、文化開放性、信息物資的自由流動、成熟的官僚管理機制——有其“東方土壤”。然而我們看到,儒學本土主義在明代后迅速成為官方支持的意識形態,商業活動被阻撓,海外貿易被大范圍限制甚至禁止,外來人口被鎮壓。那過于早熟的“現代性”仿佛靈光一閃,湮滅于歷史長河之中;泉州作為全球第一大貿易港的輝煌,也只能由后人追憶了。

 

江口碼頭

 

     江口碼頭是古泉州(刺桐)史跡系列遺產的代表性遺存之一。江口碼頭位于泉州江海交匯處的法石港區,含文興碼頭、美山碼頭等系列碼頭,內航沿江進城,外可揚帆出海,始建于宋代(10-13世紀),歷代沿用,屢有修繕。

      江口碼頭作為古泉州重要內港——法石港所留存的兩處沿江商業碼頭,是宋元泉州海外交通和貿易繁榮的重要見證。

江口碼頭

 

石湖碼頭

 
      石湖碼頭是古泉州(刺桐)史跡系列遺產的代表性遺存之一。

掃一掃關注林家樂博客,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古刺桐港出海口和晉江兩岸為適應貿易運輸的需要,曾布設一系列大小碼頭,石湖碼頭作為宋元泉州外港碼頭之一,與位于江口的諸多內港碼頭一起,構成了古泉州港完整的碼頭設施體系, 是宋元時期泉州海洋交通的重要遺存和歷史見證。

 

媽祖天后宮

 

      泉州天后宮位于泉州市區南門天后路一號,始建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宋元時期,泉州是世界最大貿易港之一,媽祖因被引進至海外交通貿易繁盛的泉州港,成為泉州海神,并因漕運及海外交通的發展與媽祖的圣神恩德,成為全國性海神并遠播海外 ,所建官廟宮址地處城南晉江之濱,“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國際觀瞻所在,是海內外同類建筑中禮制規格最高。

      歷史:821年

      宗教:道教

      地址:泉州市鯉城區天后路一號

     介紹:明清海禁,泉州港衰落,大批民眾為了生計下南洋過臺灣,媽祖信仰也隨著商人和移民的足跡更為廣泛地傳播。在臺灣,由泉州天后宮分靈而來的稱“溫陵媽”。

     天后宮最早稱天妃宮,元封天妃,清康熙年間,施瑯收復臺灣后奏請,特封天后,天妃宮改稱泉州天后宮。

天后宮

      現存建筑規模較大,保存較好,仍保留一些宋代構件和明清時代木構。因此,泉州天后宮也是大陸媽祖廟中第一座被國務院審定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
 

媽祖林默娘

 

      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媽,是古代和現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圣。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誕生于莆田湄洲島,因救助海難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目前,全世界45個國家和地區共有上萬座從湄洲祖廟分靈的媽祖廟,有3億多人信仰媽祖。

媽祖天后

      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有關機構授予媽祖“和平女神”稱號。2009年9月30日,媽祖信俗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

人類生命學探索者、生命管理導師林家樂

 

來源:《當代品牌》2022年第2期

合作伙伴
友情鏈接
特別推薦
首頁
數據庫
品牌資訊
海絲泉州
專題頻道
 二維碼
华人策略菠菜论坛策略-华人策略研究论坛网址泉州品牌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