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給我兒子買了一串類似護身符的東西,可以掛在身上,仔細一看,這一串東西還真特別!”昨日,90后媽媽“三娃”在朋友圈中發了一張照片,其中有個“小玩意兒”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一個精致小巧的竹編籃筐。經向富有閩南鄉土生活經歷的長輩求教,記者得知,這一“小玩意兒”用閩南話稱為“加字”,音同“嘎寄”,是以往閩南人生活中常見的生活用品。
何為“加字”?對于閩南年輕一輩來說,這一物品已離現代生活頗為遙遠。記者了解到,“加字”只是閩南語叫法中的借音字,如何用文字來表述,有多種說法。“我認為可以用‘家’字來形容,因為這個籃筐里,可以盛裝很多物品,裝著的就是一個家里的生活。”市民王女士表示,用比喻的方式來解釋這一物品的用途,用“家”字更為合理。而根據泉州方言學者鄭國權的研究,用“葭苴”更為貼切。“葭”字一般指葭草,“苴”字義為鞋底的草墊,在《詩經》的古代文學作品中,都能找到這兩個字的用法。在字音、字義上,用“葭苴”二字來形容更能體現字詞的來源。
說起“葭苴”,老一輩閩南人再熟悉不過了。“以前沒有大袋子,大家就用葭苴來裝東西。”市民王女士介紹,早些時候的生活中,并沒有塑料袋,于是人們就將海里的草編織而成“葭苴”,當時的老百姓便是用其來裝貯農產品或日常物品,“葭苴”成為閩南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時間回到過去,外出時,人們背上了“葭苴”上街買菜;在家時,人們往“葭苴”里放農產品,待到天氣晴好時,便將里面的農產品拿出來晾曬。按現在的話來說,“葭苴”還分不同的型號,“五斤、十斤、十五斤的,不同大小的都有”,王女士介紹,每家每戶購買“葭苴”時各取所需,大戶人家常常買“最大號”的。若是主人較愛惜,定時清洗,一個“葭苴”可以使用很久。
在閩南老一輩人的印象中,這也是乞丐的生活用品。“這讓我想起一件趣事。我的姑父是一位華僑,生活十分樸素,常常背著葭苴上街買菜,賣菜的以為他是個生活條件不好的人,常常以便宜的價錢賣菜給他。”王女士回憶道。
如今,隨著各式塑料袋的出現,“葭苴”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漸行漸遠,人們將其制作成“迷你版”,用以保佑孩童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