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緣博物館建立于2006年5月,位于福建省泉州市西湖北側,北倚國家級風景區清源山,南接風景秀麗西湖,西鄰泉州市博物館,是祖國大陸唯一的國家級對臺專題博物館,是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全國性對臺文化交流與合作基地,是以臺灣基層民眾為主要對象,以“反獨促統”為目標的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對臺宣傳場所,同時也是研究閩臺關系、大陸與臺灣關系史的重要學術機構。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主體建筑方案采用“天圓地方”設計理念,整座建筑渾然天成,較好地體現人文精神和閩臺特色,成為泉州最具特色的標志性建筑。同時,主體建筑前的大型廣場的規劃建設也充分體現了閩南建筑的特色。主體建筑分四層,高度為43米,其入口處的“九龍柱”,高19米、寬2米,是祖國大陸最高的一對“九龍柱”。
在展覽藝術設計方面,為達到建設現代化、高水平和有特色博物館的目標以及考慮到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涉臺博物館,整個布展指導思想,從內容到形式突出政治性、科學性、藝術性、趣味性和參與性相結合,專家學者認可、觀眾喜聞樂見。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占地154.2畝,主體建筑面積23332平方米,高度為43米,分四層:一樓為國際學術報告廳,并設臨時展廳、庫房、辦公區和設備用房等;二樓為綜合主題館;三樓為專題館;四樓為信息及研究中心辦公室場所。配套的景觀廣場面積達19000多平方米,是目前泉州市規格、檔次最高的一個廣場。
一樓民間工藝展品
精品展設在一樓西臨時展廳,集中展示描建與臺灣丁藝美術界歷年來創作的工藝精品,展示閩臺民間文化交流活動的盛況,并現場制作展示,讓參觀者參與互動。
展品由泉州市民間丁藝美術家協會各會員單位提供,展品種類有惠安石雕、惠安木雕、泉州木偁、泉州刺繡、德化瓷器、永春漆籃、泉州脫胎工藝品、神將盔帽、泉州花燈、竹編工藝、銅制器具。臺灣工藝美術品取設有金門陶藝、琉璃工藝、交趾陶藝、木偶、宗教、木雕、石雕、琉璃。還有閩臺民俗宗教展品,有神將陣頭、盔帽、陣仗、銅器、繡仗、文轎、武轎、神像等,以及宗教慶典的各類道具。
二樓“閩臺緣”主題館
第一部分:遠古家園———福建與臺灣一水相連,閩臺兩地原始文化密切聯系,共同開辟了遠古的家園。
第二部分:血脈相親———閩臺兩地同根同宗,血脈相連,骨肉相親。
第三部分:隸屬與共———臺灣自古是中國領土。
第四部分:開發同工,數以百萬計身強力壯的福建移民,渡臺把寶島從荒蕪之地開發為富庶之區。
第五部分:文脈相承———今天臺灣的方言、祭器、民間工藝、手工技術等,仍保留著濃郁的閩南和客家傳統。
第六部分:諸神同祀———福建移民赴臺,帶去祖籍地的神像或香火。臺灣民間供奉的各種神靈,絕大部分由福建傳入,其祖廟皆在福建。
第七部分:風俗相通———臺灣與福建尤其是閩南,風俗相通,習慣相同。
在這七部分前還設置了序廳,展示了古(清)代閩臺的地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圖,還通過“前言”對該館所要展示的內容以及閩臺兩地深厚的“五緣”關系進行提示。在主題館共展出了1500多件文物文獻,這些珍貴的文物文獻見證了閩臺兩地深厚的歷史淵源,將再現閩臺骨肉親的種種歷史場景。
三樓“鄉土閩臺”專題館
“鄉土閩臺”專題展面積1500平方米,按照“春、夏、秋、冬”四個時節,通過全場景式的陳列手法,展現閩臺兩地共同的民俗風貌。臨時展廳面積1500多平方米,可舉辦各類臨時展覽及活動,為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提供展示、合作、互動的平臺。
著名畫家作品展
竣工開館慶典之際,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三樓東展廳集中展示余承堯、沈耀初、李碩卿、魏傳義、黃達德、王武龍、蔡金章、陳一峰、張自生、方照華、唐敏達、蔡國強、郭寧等10多位閩臺著名畫家100多幅作品。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吸取了兩岸建筑的精華,是一座建筑博物館。同時,博物館的許多細致景觀也非常吸引眼球。
原標題:閩臺緣博物館,領略海絲泉州文化
本文出自泉州品牌發展中心轉載請注明出處:鏈接http://www.moba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