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是中國眾多文化中的一個分支,起源于泉州,系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區的人。閩南文化中的閩南語更是中國的八大語言之一。閩南的寺廟更是吸引了國內外的信徒,接下來讓我們去看看閩南香火最旺的寺廟都有哪些吧。
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位于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面臨碧澄海港,該寺占地面積25.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1270萬平方米。始建于唐代,稱為泗洲寺,元代時被廢寺,于明代重建,改稱為普照寺,并遷建于今址。因其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
南普院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而建,規模宏大,氣勢莊嚴,中軸線主建筑為天王殿、大雄寶、樂途殿、大悲殿、藏經閣;其中,天王殿位于寺院中軸線的最前端前殿正中供奉笑容可掬的彌勒佛,兩側立有怒目環視的四大天王,殿后有韋陀菩薩覆掌按杵而立,威武異常。殿閣依山層層升高,層次分明,俯仰相應。東西兩側依次升高的回廊,回護三殿兩側,使之成為一個整體。
大雄寶殿是整個寺院的中心,具有典型的閩南佛殿的特點,大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的塑像,殿后供奉西方三圣。大悲殿呈八角形三重飛檐,中間藻井由斗拱層層迭架而成,無一根鐵釘,構造極其精巧;殿內正中奉祀觀音菩薩,其余各面為48臂觀音,造型優美、姿態多樣;又因閩南信眾均崇奉觀音菩薩,所以此殿香火異常鼎盛。
天王殿前有廣場,廣場前為長寬均約30米的正方形放生池,和約百米長七八十米寬的蓮花池。蓮花池外圍蓋有琉璃瓦頂的矮墻,東西設對稱重檐牌坊式山門,題額為“鷺島名山”,系原中國佛教學會會長趙樸初所題。
寺內所有建筑,一律采用古代宮殿式的重檐飛脊大屋蓋,飾以杏黃琉瓦,使之統一協調。再以石構圍墻將全寺建筑群環抱起來,如散珠承盤,形成一個整體。藏經閣是中軸線上的最高層建筑,為歇山重檐式雙層樓閣,一層為法堂,是僧人講經說法的地方,二層為玉佛殿,內供28尊緬甸玉佛,并藏有數萬卷古今中外的佛典經書及一些珍貴的文物。
清水巖
國家AAAA級旅游景點。位于泉州市,安溪縣蓬萊鎮蓬萊山。古稱張巖山,山清水秀,風景幽潔,群峰聳峙,峰巒回環,疊翠披丹,云煙縹緲。常在茫茫霧海行云之中,美如“蓬萊仙境”。
清水巖位于世界名茶鐵觀音的故鄉——福建安溪城關西北16公里處的蓬萊山。景區總面積11.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763米,是一處以清水巖寺為主體,以清水祖師文化為特色,融宗教朝圣、生態旅游、民俗展示、休閑度假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現為國家AAAA級旅游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涉臺文物保護工程之一、福建省級風景名勝區,“清水祖師信俗”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清水巖及“帝”字形商標被評為“福建省著名商標”。
清水巖廟宇依山而筑,下臨深壑,為三層樓閣式。一層昊天口,二層祖師殿,三層釋迦樓。三層兩邊各有檀樾廳、觀音廳、芳名廳。殿后有宋建清水祖師骨灰“真空塔”,上有新筑三重檐方亭。殿宇紅磚墻、青灰瓦,危樓重閣,隱在青松翠竹、煙嵐繚繞的山頂,典雅壯觀。
巖宇附近有各具特色的景致:“獅喉”、“清珠簾”、“方鑒壙”、“枝枝朝北”、“羅漢松”、“覺亭”、“石栗柜”、“巖圖碑刻”、“三忠廟”等。“清珠簾”,“一泓清水流千古,四望蒼山壘萬重”;“枝枝朝北”為古樟樹,相傳為感岳飛蒙難而枝杈北向;“巖圖碑刻”系浮雕清水巖石全景碑了這株樟兩岸信仰的清水祖師。
原標題:閩南地區最旺香火寺廟盤點
本文出自泉州品牌發展中心轉載請注明出處:鏈接http://www.mobaok.com